还记得2004年,陆川导演的《可可西里》上映时,很多人看完电影,心里都沉甸甸的😔。这部没有大明星、剧情也不算“爽”的电影,凭什么能拿下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,还在豆瓣上获得8.8的高分,至今留在TOP250榜单里?今天云哥就和大家聊聊这部电影。
# 真实的力量:一部像纪录片的剧情片
《可可西里》最打动人心的,可能就是它的真实感。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,讲述了一支在可可西里无人区活动的民间巡山队,与盗猎藏羚羊的犯罪分子搏斗的故事。
导演陆川为了追求真实,只用了三位职业演员,其余全是非职业演员。剧组还真的跑到海拔3800米以上的地方拍摄,甚至有30%的戏份是在无人区完成的。很多演职人员出现了高原反应,有的甚至得了肺部感染和心脏病,拍摄条件非常艰苦。
这种真实感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,跟着巡山队员一起进入可可西里,感受他们的艰难与坚持。
# 不只是环保:复杂的人性展现
如果你认为《可可西里》只是部环保主题电影,那可能小看了它。这部电影没有简单地把人分为“好人”和“坏人”,而是展现了人在极端环境下的复杂人性。
巡山队员是保护藏羚羊的英雄,但他们为了筹集资金,也不得不卖掉一些没收的藏羚羊皮来维持生存。盗猎者马占林为了生存而猎杀藏羚羊,但在关键时刻也会展现出人性的一面。
这种复杂性让每个角色都更加真实,也让观众思考:在生存面前,道德和法律的界限到底在哪里?
# 生命的渺小与伟大:那些震撼人心的场景
《可可西里》里有几个场景让人印象深刻:
- •
成百上千具藏羚羊尸骨:画面极度震撼,让人对盗猎行为深感愤怒。
- •
队员刘栋被流沙吞噬:他挣扎着却越陷越深,最后被流沙完全吞没。这个场景没有配乐,只有刘栋的呜咽声和手抓沙子的声音,让观众感受到在大自然面前生命的渺小。
- •
日泰队长之死:没有英雄式的壮烈场面,日泰队长被盗猎者乱枪打死,死得突然而平淡,这种处理方式反而更加震撼人心。
这些场景没有刻意煽情,却比很多商业大片的特效更让人难忘。
# 信仰与坚守:是什么支撑着他们?
巡山队员们条件极其艰苦:没有编制,没有工资,只有危险。是什么支撑他们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坚持保护藏羚羊?
是信仰和使命感。电影中的巡山队员大多来自当地,他们对可可西里有着深厚的感情,认为保护这片土地和上面的生灵是自己的使命。
日泰队长有句台词:“他们的手和脸都很脏,但心却是最干净的”。这句话或许道出了巡山队员们的内心世界——尽管手段可能不尽完美,但他们的初心是纯洁的。
# 电影的社会影响:不止于银幕
《可可西里》的影响力超出了电影本身。影片上映后,引起了人们对藏羚羊保护问题的广泛关注,推动了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完善。
电影中巡山队的原型是可可西里的“野牦牛队”。他们的故事因电影而被更多人知晓,也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和帮助。
# 观影建议:准备好心情再看
云哥想说的是,《可可西里》不是一部让人轻松的娱乐片。它沉重、真实,甚至有些残酷。但它是一部能让人思考的电影,关于生命、信仰、人性和坚持。
如果你还没看过这部电影,我建议你找个时间静静地观看。可能需要准备好心情,因为它可能会让你感到难受,但也会让你对生命有更多的敬畏和理解。
🎬 个人观点与心得
看完《可可西里》,云哥最大的感受是——真正的英雄主义,就是在认清现实残酷后,依然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事。巡山队员们明知危险、明知艰难,还是选择保护这片土地和生命,这种坚持本身就值得尊敬。
也希望我们每个人,都能在自己的生活中,找到值得坚守的信仰和价值。